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铜陵高端别墅门窗供应厂家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铜陵高端别墅门窗供应厂家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70年代“下馆子”,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?
没事也聊聊下馆子。我是六零年代初出生,对七十年代还是有记忆的。我们家在航空工业基地,小小地方就有三家央企,那会儿应该算是很发达了。城区只有两家馆子(农村没有),一家叫“工农兵食堂”,一家***食堂。***食堂饭食很简单,就是牛羊肉泡馍,好像叫***泡馍馆更确切。“工农兵食堂”基本就是个小餐馆,顾客基本是自我服务。就是交钱买票,排队领饭,当然有关系就不用排队了,不过饭菜还是要自己去后厨端。那会儿下馆子被视为不过日子的二流子,当然出差的不算。七十年代我下过一次馆子,就是路上捡了一毛钱,在“工农兵食堂”买了一个不要粮票的黑面馒头,花了九分大钱。爷爷生病了,姑父来医院探望,我跟着爷爷姑父父亲吃过一顿牛肉泡馍,当然也是自我服务。服务员只负责收走脏碗碟,擦桌子。抹布那个黑,不可形容,不过真没心情过多关注,谁见过乞丐还在乎卫生不卫生。下馆子还真是记忆深刻,都已经五十多年了,还记忆犹新。
70年代下馆子那得是公职的人员,农民是没有钱下馆子的,要是有也是大队干部和生产队的车老板子出公差,一天补助一块二角钱一斤粮票,那个年代的饭店都是国营的,主食都凭粮票购买。
我记得那是七七年的时候我还小,跟父亲去城里给生产资料站拉货,赶着马车一共去了4个人加我,我父亲是站长领队,一个赶马车的还有一个掌包的,到了中午就去国营饭店吃饭,三个人出差费是三块六毛钱,三斤粮票,吃多了回单位报不了销,我属于蹭吃蹭喝那伙的,钱不够老爸兜底,那天中午一共点了六个菜,我记得非常清楚,因为我第一次下馆子,看看我们都吃啥好吃的了。
1.青椒炒肉8分钱
2.粉条炒肉8分钱
3.溜肉段4角2分钱
4.干豆腐尖椒8分钱
七十年代去饭店吃饭的不多,饭店也要粮票,人们口粮不足,没有多余的粮票去饭店吃饭。当时,人们对于到饭店吃饭也没有什么兴趣,饭店里的饭菜也没有什么花样,连现在的家常菜也不如,能带点肉的菜就是最好的了,吃一盘青椒炒肉或者西红柿鸡蛋就是大菜,如同过年的菜。大饭店可能有鱼,有点凉菜,像猪头肉之类,鸡肉很少能买到。
饭店的菜一般就是几毛钱一盘,五六个人吃一桌饭,花五六块就够了。当时没有酒,酒也是凭票供应的,一般过年才会有点酒喝。
当年是物资短缺的状况,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现在大不一样,根本没有去饭店吃饭的想法,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去饭店吃过饭。当时更没有公款招待客人的说法,会计那里根本没有这项支出。
当时的饭店都是国营的,属于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经营管理。这些饭店都是为人民服务的,不讲盈利。饭店的工作人员和来吃饭的人是平等的同志关系,没有顾客是上帝的说法,如果顾客是上帝那服务员岂不是成了奴隶了?那样一来,同志关系就没有了,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因为很少有人去饭店吃饭,所以饭店很少。我记得我所在的城市(现在是三线城市)仅有三家国营饭店,而且规模也不大。饭店都没有单间,大家都在一个大厅里吃饭。
七五年五月我第一次到北京。一个人在北京玩了一天,由于没有省里的证明,不能住店,只好返回长辛店。
那天下着小雨,晚饭还没吃,就去路边的饭店吃饭,时间晚了,饭店只剩下大米,服务员很热情的告诉我,并征求意见,给我炒一下行不行。当然我沒意见,很快大米炒好,一碗炒大米只收我二毛钱。那时的北京人对外地人很热情,那一碗炒大米真暖心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铜陵高端别墅门窗供应厂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铜陵高端别墅门窗供应厂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